第五十八章 熨斗的妙用(加更)

隐为者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笔趣阁 www.biquge14.com,最快更新你好,1983最新章节!

    周日一大早,刘青山依旧起来挑水,到了井沿儿,看到了大头还有几个人也来挑水。

    问了问,才知道张队长和老板叔他们十几个人,大半夜就赶着马车出发,去县里采购猪崽。

    吱扭扭的,井辘轳被摇动时,发出阵阵轻响,生产队的这口大井,可是个宝贝。

    井深三四十多米,摇上好几十圈,才能把装水的柳罐给提上来。

    虽说费点力气,但是水质甘甜,如同泉水,大夏天的,依旧是拔凉拔凉的。

    “青山,帮叔打两桶。”

    张大帅也来挑水,这也是他最不乐意干的活儿。

    至于原因嘛,当然还是出在他的身高上。

    辘轳把是按照正常人身高设计的,到了张大帅这儿,就尴尬了。

    将辘轳把摇到最高处的时候,他竟然够不到,只能蹦起来往下压。

    转一圈,蹦一下,再转一圈,再蹦一下,摇一柳罐水,得累出一身大汗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很没面子啊,井沿儿本来就是村里男人们的一个集散地,没啥事的时候,扎堆在这唠唠嗑。

    看着张大帅这么一蹦一蹦的,难免要开开玩笑啥的,感觉特丢人。

    所以一般时候,张大帅都是找人帮忙,今天就找到刘青山头上了。

    刘青山也不推辞,将辘轳把摇得跟风车似的,这玩意,摇得越快,惯性越大,也就越省劲儿。

    他这边打水,旁边的大头忽然开口道:“三凤儿,俺这两天琢磨一件事,你说冬天的时候,咱们大棚灌溉咋整啊,总不能也挑水吧?”

    这倒是个问题,刘青山也没有经验,所以没想到这茬,想不到大头先考虑到了。

    等打完水,这才摸摸大头的大脑瓜子:“行啊,没白长这么大,脑袋里知道琢磨事儿了。”

    大头嘿嘿憨笑几声:“要是能把自来水接上就好啦。”

    自来水嘛,眼下是不用想了,除非自个掏钱挖管道。

    刘青山琢磨一阵:“大头,那种小压井你见过没?”

    大头晃晃脑袋,这会儿,农村还没有流行那种手动的小压井呢。

    “就打几个压井吧,三户人家共用一个,这样咱们村子里,有十个压井就够用了。”

    刘青山能想到的就是这种既方便又省钱的法子了,压井打在园子里,大棚需要浇水的时候,就用水管子把水引过去。

    小哥俩商量妥了,约好吃完早饭去找老支书说说,就挑着水桶,各自回家。

    一进院,就听老四在那嚷嚷:“包饺子喽,包饺子喽!”

    昨天不是熬了猪大油嘛,剩下的猪油渣,包饺子最香了。

    等刘青山洗手进屋,一大家子,正围在炕边包饺子呢。

    高文学一个人擀皮都供不上,爷爷奶奶,林芝再加上杨红缨,四个人负责包,大姐在那揪剂子。

    刘青山进屋转了一圈,就自动去外屋地烧火去了。

    等三盖帘饺子下锅,跟一尾尾小白鱼似的飘起来,老四老五就开始围着锅台打转。

    老话说“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呢”,现在的情况,还真是过年过节,才能吃顿饺子。

    你说吃着能不香吗?

    等一盘盘饺子端上桌,咬上一口,猪油渣混合着白菜,叫人恨不得把舌头都吞进去。

    吃完饺子,再喝一碗饺子汤,吃饱喝足,老四老五背着书包,跟杨红缨一起上学,刘青山也叫上大头,晃悠到支书家。

    一听说要打小压井,老支书立刻眼睛放光,他在外地见过这种井,用起来很方便。

    但是有一个问题:***,肯定需要不少钱吧?

    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,刘青山跟老支书讲了好半天,不光是大棚需要用水,猪场鸡场啥的,以后也需要大量用水,光靠人挑水的话,实在浪费人力。

    贷款的一万块,不就是用在这些方面的吗,要是光买菜籽,有个大几百块就足够用了。

    这件事,老支书也不能一个人拍板,还得等张队长他们回来,大伙一块合计合计,不过老支书原则上还是同意的。

    商量完打井的事儿,就开始召集村民,一起去大头家。

    现在已经是九月中旬,利用秋收之前这几天时间,正好各家各户都把大棚拾掇出来。

    主要工作就是两项:一个是整地施肥,一个是覆盖塑料薄膜。

    就以大头家的大棚作为试验田,进行示范。

    在场的都是老庄稼人了,整地施肥之类的,自然不在话下,大头主要讲了一下粪肥的种类和使用数量。

    好东西也要讲究适量,蔬菜其实跟人一样,好东西吃多了,也会撑坏的,粪肥多了,能照样能把蔬菜烧坏。

    大棚里需要的肥料,一是草木灰,二是张杆子辛辛苦苦积攒并且发酵的粪肥。

    大头站在中间,有模有样地讲着:“这个草木灰偏碱性,里面钾的含量比较高;粪肥偏酸性,有机物质比较多。”

    周围的听众有不耐烦的,嚷嚷道:“大头,你就说用多少吧,什么酸啊碱啊的,俺们也不懂。”

    一听这破锣般的嗓子,就是张杆子。

    人家大头也是有人撑腰的,他老娘也就是张婶一听就不乐意了:

    “杆子,你好好听着得了,一样的土地肥料,就属你家的庄稼长得最次,草比苗高,要是大棚也种成这样,到分钱的时候,全给你扣喽!”

    听到要扣钱,张杆子也不敢瞎嚷嚷了,只能小声嘟囔:“俺分的那地,不是盐碱地嘛,本来啥都长不好。”

    张婶也是村里的妇女队长,厉害着呢:“杆子,你还不服咋地,嘟囔啥呢?”

    旁边就有人使坏,只见大张罗笑嘻嘻地咳嗽一声:“大妹子啊,杆子说你那盐碱地呀,不长苗光长草,张队长天天晚上也不伺候,都荒喽!”

    此盐碱地,非彼盐碱地也。

    “张杆子!”

    张婶拧眉瞪眼:“姐妹们,把张杆子抓住,今天非把他扒喽不可!”

    农村妇女那是真彪啊,以前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,动不动把谁家爷们的裤子给扒喽,都是常事儿。

    张杆子一听,吓得俩手攥着裤腰带就跑。

    身后还传来张婶的吆喝声:“别跑,别跑,跟你开玩笑呢,赶紧回来听讲!”

    张杆子这才战战兢兢地磨蹭回来,俩手丝毫不敢放松,始终拎着裤子。

    其实是他多虑了,在场还不少半大小子和半大丫头呢,张婶也就说说而已。

    农村干活就这样,边干边扯蛋,热热闹闹的,还能缓解疲劳。

    等大头讲完了,大伙就一起动手,把大棚里面的茄子秧黄瓜架啥的,七手八脚都清理干净。

    然后,妇女们用土篮子抬着草木灰和粪肥,均匀地洒在地里。

    男人们则拿着铁锹和叉子,开始翻地,后边有人拿着耙子锄头,平整土地。

    不大一会工夫,大棚里面就彻底变了模样,一畦一畦的,都是黝黑发亮的土地,仿佛抓上去,一把都能攥出油来。

    在播种之前,再灌足一次水,前期的准备工作,就算告一段落了。

    剩下的就是覆盖塑料布了,难题也在这时候出现:塑料布的幅面比较窄,两米多不到三米,必须接到一起才行。

    大头也一个劲抓后脑勺,有些犯了愁:书上说的,都是整张的塑料薄膜,根据大棚的大小裁剪就成,没说怎么往一起拼接啊?

    其他人也纷纷出计献策:大张罗说多打点糨子,像糊墙似的,把塑料布一张张粘在一起。

    结果试了试,塑料布太光,普通的糨子根本就粘不住。

    拐子爷爷提议说:“塑料用火烧,就能粘到一起。”

    这倒是个好的思路,可是找了两小块塑料布试试,烧得大窟窿小眼子的,根本就控制不好啊。

    要是不能解决这个关键问题,塑料大棚就没发继续了,看看时间也快到了晌午,老支书就吆喝一声,大伙先散了。

    刘青山也没想出来啥好法子,心里多少有点郁闷:这大活人,还真能叫尿憋死了不成?

    回到家,母亲正做饭呢,进到屋里一瞧,只见大姐刘金凤,正喜滋滋地拿着个电熨斗,在桌子上熨衣服呢。

    这时候大伙用的可不是蒸汽熨斗,都是那种铁的,通上电之后,在半干的衣裤上来回出溜。

    熨烫完之后,会把衣裤弄得锃亮,尤其是裤线最明显。

    这个熨斗,就是昨天高文学给妻子买回来的礼物,一般的农村人家,根本就不用这玩意,有的穿就不错了。

    看到铁熨斗,刘青山眼睛忽然一亮,噌一下蹦过去:“姐,给俺用用熨斗!”

    “别抢,小心烫到手。”

    刘金凤护住熨斗说:“三凤儿,你有啥衣服,姐给你熨。”

    刘青山从裤兜里掏出来一小卷塑料布:“先熨熨这个,看能不能粘一起!”

    这下刘金凤立刻瞪起丹凤眼:“三凤你捣乱是吧,是不是耳朵痒了?”

    新买的电熨斗,锃光瓦亮的,能当镜子用,熨衣服都舍不得呢,你拿来烫塑料布!

    刘青山赶紧把上午的事儿跟大姐说了一遍,刘金凤虽然心疼,却也晓得事关重大,只能恋恋不舍地松开手:

    “三凤儿,我看在塑料布上边,最好垫一层布,这样就不会因为太烫,把塑料布烫化,沾到熨斗上。”

    好像有点道理。

    刘青山照做,把两小片塑料布搭在一起,上面盖了快薄布,铁熨斗从上面一走而过。

    把熨斗立起来放到旁边,拿起塑料布,还真被接到一起。

    拽了拽,感觉粘得挺结实,又仔细检查一遍,严丝合缝,并没有漏气的地方。

    “哈哈,成了,姐啊,你这个熨斗还真好用!”

    刘青山简直太满意了,忍不住手舞足蹈。

    一不留神,手指头碰到铁熨斗,立刻烫得他哇哇怪叫,这回是真在屋地蹦上了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十分感谢各位书友们的打赏,虽然还没达到百人,先提前加更了,新书起步艰难,离不开大家的踊跃支持,收藏,推荐,投资都不能少,我将努力码字回报!